“进企业 强思政 助发展”走访调研活动记者、专家一行走进陕西地建。
西部网讯(记者 马晴茹 郭佳欣)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多年来,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西地建”)在市场中摸爬滚打,谱写了一个从全民所有制企业到省属企业,再到省管国有大型企业跨越发展的“三部曲”。
(资料图)
6月12日,“进企业 强思政 助发展”走访调研活动记者、专家一行走进陕西地建,一起探索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内核。
“进企业 强思政 助发展”走访调研活动座谈会在陕西地建举行。
现场参观环节。
土地整治、生态地产创新发展
2022年,陕西地建全年完成投资100.77亿元,实现产值130.09亿元,营业收入101.86亿元,利润总额24.36亿元。
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
在陕西地建自然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一排排罐子和一小格一小格的麦穗和农作物整齐排列,不少记者、专家们疑惑这是什么?而这些看起来小的瓶子可有着大作用,这块土,可能来自700公里以外的毛乌素沙漠;那块土,可能来自渭北旱塬荒草地;这瓶水,可能来自40公里以外的卤泊滩盐碱地;那瓶水,可能来自黄土高原沟壑区。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重点实验室旨在解决各类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领域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难题。让原本贫瘠的榆林毛乌素沙地绽放出花海的“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造田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就是重点实验室的项目之一。该项目解决了毛乌素沙地上令人头疼的砒砂岩、沙子“两害”问题,建立了沙地整治的“土体有机重构”新理论,毛乌素沙地也因此朝着“粮仓”转变。
土地整治、土地管理业是陕西地建发展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基。目前集团已累计实施规模超100万亩,实现新增耕地60余万亩,辐射推广超1000万亩。
从酷暑到寒冬,从陕北狂啸的漫天黄土到陕南潮热的深山老林,地建人克服高温、洪涝、疫情等多重困难,历时47天,保质保量完成2277个外业点位采样,占全省外业工作量的40%;开展内业检测时,检测样品、检测数量、进度均为全省第一……2022年,陕西地建入围全国土壤三普外业调查采样机构和检测实验室名录,作为技术组全面推动杨凌创新中心耕地土壤样品库建设。
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扬介绍,作为集团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该院目前拥有五大科研场所、五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协助集团管理九大科研平台;统筹4处检测实验室和5个土壤制备流转中心,全力保障陕西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
同时,依托土地整治资源优势,陕西地建在生态地产方面打造了臻湾府、臻华府等“臻”系列房产品牌,已先后在陕西各地市投资建设了一批房地产开发项目。此外,陕西地建还参与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两中心四项目”建设,其中,“秦创原”西部科技创业湾项目于2021年4月开工建设,目前已有近700个优质孵化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即将入园。
“进企业 强思政 助发展”走访调研活动记者、专家一行走进陕西地建。
文化内核引领未来方向
取得优异的发展成绩离不开党建创新和思政教育的引领。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王洁介绍,集团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思想,抓住“关键少数”,通过集中研讨、座谈交流、教育培训等方式组织学习,融入员工日常教育。突出理论指导实践,引导干部职工将学习成果运用到解决生产经营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中去,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相融共促,切实达到指导工作、助推企业发展的目的。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积淀形成了独有的文化底蕴,凝聚形成了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信念文化、诚信文化、关怀文化、创新文化、使命文化”为基石的企业文化内核。
陕西地建成就展示厅。
在内部协作上,形成了科研骨干团队、专项调研团队、学术沙龙活动等系列推动科技攻关的创新方式,增大企业向内生长合力;在重点工作上,针对污损土地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关键技术难题,建立省级创新工作室,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让科技创新“活”起来;在对外合作上,不断摸索“科学家+工程师”等合作模式,与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同行企业良性竞争,共赢发展。
张扬说,未来,陕西地建将聚焦粮食安全、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需求,坚持以问题导向搞科研、以需求导向搞创新,积极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国家重大部署,努力成为土地工程领域国家抓得住、顶得上的科技力量。